感恩,这两词让我联想到了以前读过的一篇文章。题目与作者我早已忘掉,但内容确仍是十分清晰。是作者讲述他的女儿,平时就被父母教育要懂得感恩,当她对一朵花的开放感恩时,作者感动之极。故持笔疾书,以记叙这美好的一刻和他被感动的内心。但是,尽管这位作者文笔甚佳,读罢有身临其境之感,但我留给这篇文章的,却只有嘲讽,此刻,终于动笔浅谈我的嘲讽了。
“感恩”这个词,凭我的认识,是从西方传来的。西方天主教不是有一个感恩节吗?大概内容和这种的性质应是一样的。因为对“上帝”的感恩,意味着对“天赐“的感恩,那对花开的感恩,亦是对自然——天赐的感恩,这样层层等量代换,结果就是这种感恩和宗教的感恩极度相似甚至可能是相同。所以,“感恩”这个词是西方的产物。在中国,西方的产物不难见。新思想,新技术,不少来自西方;由拜金主义,拜物主义等组成的复杂的后现代性也来自西方。对我来说,“感恩”不过就是后者。
这样说,大家可能要斥责我:硬要把感恩这种美好的事物和后现代性扯上关系。那就要弄清楚“感恩”是否究竟是后现代性产物。后现代性是什么?这个是专业人士研究的范畴,我们不可能做出定义,但一个模糊的概念还是有的,即是拜物,拜金主义等,然而我还延伸出一个命题——造成拜物,拜金主义的也属于后现代性,不管命题正确与否,终是和后现代性有所关联了。
“感恩”并非西方专利,而是在中国也有类似“感恩”的东西,我称其为“人情”。这是古老的中国文化的产物,他与感恩颇为相似,同样是在繁复的人际交往中进行的,一种对于有利于自己的行为的感谢,只不过他没有大张旗鼓的宣传,因为他是存在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一种道德原则,而非盲目的宗教崇拜。正是“人情”维系了中华民族那种精深的处世方法——用儒学的说法,他叫“仁”。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人的交往中,有时候会出现“我欠他一个人情”的说法,这就是对他人表达的一种谢意和报恩之意,这样才能促使人实施看不见明显利益的道德行为。其他民族当然也有“人情”这种东西,但民族宗教让他发生了改变,形成一种崇拜思想(对“上帝”的崇拜),成了现在的“感恩”。“人情”是一种深遂的美,而“感恩”只不过是一种暂时的幼稚的“美”罢了。
为何“感恩”会是一种幼稚的暂时的美?其一,宗教崇拜本身是盲目的;其二是因为,现实是残酷的。并不是我用现实来压制他,因为能将感恩挥发到底并以这种人生哲学取得成功的人不少,但这种精英式的美好带来的只是平民的灾难。在现实和理想的斗争中,这些人的内心被扭曲,最终导致了一种极为黑暗的后现代性体现。我们可以看到,西方人接受着他们的教育,必会与得到“感恩”的洗礼,然而,西方的拜金等是十分猖獗的,所以,理想和现实的冲突造成了两种选择:一,是在感恩的训服下接受拜金主义,这是宗教学的内容——新教造就了资本主义,助长了后现代性;二,是在拜金之中努力为感恩之心守住一片领地,这也是为何西方有些人道德高尚的原因了。
我们可以假设一个人,拥有很强的感恩心理,对自然万物都充满了感动,感谢,这也成就了他的崇拜思想。当他步入社会后,发现现实却总给他带来灾难,那么他会怎么办?他就会将现实视为正常的,符合“上帝”旨意的,必然就融入了社会,加入到后现代性人士的大军中。而我上面所说的后者,不难解释就是相反的一种。
中国人的感恩,还是缺少崇拜的,但这种另类的“黛玉葬花”也没什么好处。而且,“黛玉葬花”可以在改变后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崇高道德。而整天对着一朵花傻笑,我实在推测不出有什么还可以拾捡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