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钮文本
拿什么回报你,父母的心
来源:读者时代 | 作者:丁凯华 | 发布时间: 2022-11-01 | 36362 次浏览 | 分享到:

  有这么一则流传已久的传说:一位男子发现了自己得了绝症,大夫说要用他母亲的心才能治好。他回家告诉了母亲,母亲没有一点犹豫就马上把自己的心掏了出来。这男子捧着母亲热腾腾的心赶快去找那位能挽救他生命的大夫。天很黑了,他一不小心摔了一跤。这时,那颗心说话了:儿啊,摔疼了吗? 

  

  可怜天下的父母心。

  

  父母的心,即便在流血,即便被榨干、被掏空,只要她还在跳动,还能保持一丝温热的气息,仍会时时刻刻关爱着自己的子女。在那颗母亲无私的心面前,泪水和感动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如此执著、如此浓烈、如此伟大的爱,身为子女的我们,何以为报?

  

  田世国——一位普普通通的工人的儿子,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回答了这个问题。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而在母亲命悬一线的危难时刻,田世国用自己的生命反哺母亲,他的毅然捐肾之举,感动了2004年的中国,也感动了全天下颇感欣慰的父母亲。

  

  田世国为母亲捐献,尚属首例,且荣登了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列,不禁令人感叹敬佩之余,难掩遗憾和辛酸。在我们的身边,其实有着许多与“田世国救母”类似的故事,同样流淌着浓浓的亲情,同样值得我们可歌可泣。然而,不同的是,在那些故事中,奉献出爱心、作出牺牲的对象,无一例外,都是我们的父母亲。

  

  山东新泰的一位坚强父亲,打工救子苦战十一载,呕心沥血累成绝症,终在儿子手术得救的那一刻含笑九泉,留下了一段泣血父爱;

  

  湖北武汉的一位单身母亲,用信念支撑儿子生存的天空,在换心换肺的艰难抉择中,用一腔柔魂、一片执著从死神手中赢回了儿子鲜活的生命,也赢回了举世震惊的医学神话;

  

  辽宁抚顺的动物园内,高高树立起的  “母爱碑”,将永远铭记那个以身饲熊、舍己救子的伟大母亲的动人事迹;

  

  哈尔滨太阳岛上,“植物人”村的父母亲属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陪伴着他们失去任何认知能力的亲人,在希望与困境中,在坚持与等待中,祈祷着苏醒的奇迹;

  

  ……

  

  父母亲养育了我们,栽培了我们,成长旅途上,一路为我们遮风挡雨;生活点滴中,凝聚着他们的嘘寒问暖;危难时刻,是他们第一个挺身而出,冒死相救;成功背后,又是他们默默无闻的支持和毫无保留的付出为我们延续奋斗的力量。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意。而我们,身为年轻一代的我们,回报父母的又有什么呢?面对父母为子女全心倾注,我们对父母的爱心反馈却是那么微不足道。

  

  南京大学张贴出的“一位辛酸父亲”的家信,至今拷问着高校学子的心灵;

  

  潇洒时尚的“倚老一族”,在挥霍青春、游戏人生的同时,仍践踏着父母的心血,予取予求,玩世不恭;

  

  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身心健康受损的背后,是我们身为子女亲近、照顾、关爱老人的责任和义务履行的缺失与不足。

  

  年幼时,我们的重心在校园,学习是我们的一切;

  

  长大后,我们的重心在事业,工作是我们的一切;

  

  成家了,我们的重心在家庭,子女是我们的一切。

  

  即使在基础满足了“经济赡养”的前提下,试问,有多少人能准确记得父母的生日,了解父母的爱好?有多少人曾在父亲节、母亲节为父母制造一份惊喜,送上一份孝心?有多少人会在学习之余、工作之暇常回家看看,常回家聊聊?忽略父母眼中的失落与孤独,缺乏对父母真诚的的关爱与慰藉,我们拿什么去回报父母对我们的一片爱心呢?

  

  古有鹿乳奉亲的春秋郯子、亲尝汤药的汉帝刘恒,今有千里寻医的煤矿工人戴永胜、弃学救母的清华硕士刘炳焱……他们的耐心服侍、尽心奉养打破了“久病床前无孝子”的常言,谆谆教诲着我们困难之时,考验之际,亘古不变的亲情尤为珍贵;

  

  仲由百里负米,陆绩怀桔遗亲,黄香扇枕温衾,吴猛恣蚊饱血……点点滴滴的生活琐事中足见孝子情深,向世人传达着孝亲敬老重在平时、贵在坚持的真谛;

  

  朱德总司令恭敬让座恩师,周恩来总理带病痛哭灵堂,许世友将军含泪四跪慈母,邓小平同志几十年如一日赡养继母……革命伟人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之外,一份尊师敬老的儿女情长同样值得众人仰慕和学习;

  

  今天,敬老扶贫的热心人王德彬,为老年人维权服务的好法官金丹捷,五保老人的贴心“儿子”欧阳明友,孝行义举的楷模骆志鸿……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全心奉献于老年公益活动的他们,用爱心支撑起火红的夕阳事业,用言传身教向我们展示了一位位孝亲敬老楷模的动人风采。

  

  对每一位老年人来讲,亲人特别是子女的关爱和慰藉是任何其他形式的帮助所不能替代的。那么,不要再让学习的紧张、工作的压力、应酬的繁忙成为我们拒绝与父母加强沟通、推卸陪伴父母责任的借口吧。

  

  每个人都会有步入衰老的时候,老年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只有学会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从我做起,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关心父母、善待长辈,推而广之,才能真正实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良好愿望,才能真正形成“尊老爱老敬老助老”的良好道德风尚,才能在“拿什么回报你,父母的心”的人生考题中交出无愧于心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