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钮文本
母亲的城市情结
来源:读者时代 | 作者:刘宝江 | 发布时间: 2022-09-27 | 53314 次浏览 | 分享到:

  生在偏僻的山区,直到初中毕业十五岁时,为了求学面试才进了一次县城,第一次亲眼目睹了城市的繁华,街道的美丽,建筑的雄伟,也第一次体会到了农村和城市的差距。在此之前,我对城市的模糊概念全是从只进过两次城的母亲嘴里知道的,而母亲也只会说城市好,具体怎样好就说不清楚了。那时我根本不懂得母亲经常和我说城市好的目的,与其说不懂,还不如说没有去想,只有到了我第一次体会到了城市生活和农村生活的天壤之别时,才懂得了母亲的良苦用心。

  

  年所生活的环境是一个非常偏僻的山村。从小就体会到了父辈和乡亲们土里刨食的艰难,过着只能算是“自给自足”的生活。之所以说算是,因为山村种庄稼只能靠天吃饭。年成好,收成也只能够一家人糊口;年成不好,人们的生活就不能自给了。在这种环境下,我每天就在家、地、学校这三点一线中往复穿梭着,亲身体会着母亲为供自己上学而承受的艰辛与不易。每当在地里母亲看到骨瘦如柴的儿子面对一袋重物而无能为力时,母亲都会说那句朴实的话:“好好学习吧,城市可好啦,将来上学得个铁饭碗,到城市里生活,就不用受这累了。”尽管母亲每次都是这样说,但由于当时我还不懂得学习到底为了什么,一直也就没有把母亲的话放在心上。

  

  上了初中,也许是老师和同学对升学说的多了,我也意识到了考学是我当时的一项任务。总算黄天不负有心人,中考在全校我考了第二名,全家都非常高兴。然而正当我们沉浸在这份喜悦之中时,父亲带回了一个使全家陷入困境的坏消息。由于山区的教学质量差,虽然我考了第二名,但离县城一中的分数还差得很多。那一年我们学校没有一个能上一中的,除了我。因为父母的开明,他们希望自己所受的苦不在儿子身上继续下去,宁愿花钱也要让儿子去一中上学。于是我成了那一年村中唯一的一个高中生。也许是母亲那一句“只要你好好学,哪怕是砸锅卖铁也供你上”的话坚定了我的信心,也许是我知道了上高中学习的目的就是要考上大学,也许是看到农村生活和城市生活的差距……总之不论是什么原因,在高中我付出了超过别人几倍的努力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最终考上了一所本科大学。我成了村中第一个本科生,圆了父母的大学梦,也圆了我的大学梦。

  

  我已经大学毕业,在城市找到了工作,贷款买了房,真正过着母亲所说的城市的美好生活。我知道我现在的生活与父母的生活已大不相同,但我一直没有忘记母亲的“城市可好啦”  这句话,我把它记在心里,努力工作,准备实现心中的那个从不与人提及的计划。今年假期回家时,和母亲谈论自己的求学经历,最终谈到了城市生活,我欣喜地告诉她等房子装完后,就把她接过来,而母亲的话变了。“城市有什么好的,现在都说农村空气好,吃的还都是绿色食品,我老了,还是这里好。”我不知道母亲从哪里听到了这些名词,但我知道这不是母亲的真心话。母亲是怕给我本来已经拮据的生活再添负担,因此改变了她对城市的看法。我知道如果不是她的儿子在城市里生活,母亲的美好城市情结是不会改变的。

  

  禁让我想起了母亲为让儿子能吃鱼肉而自己吃鱼头,最终儿子确认为母亲喜欢吃鱼头的故事。我想说的是,母亲的爱是天下最伟大的爱,我们不能永远活在不懂事的童年时代,应该尽快使自己这粒沙子从母亲的眼里滑出,变成一颗晶莹剔透的明事明理的珍珠,用这来回报母亲对自己的关爱。

  

  在我年少时说的城市好,让我有了学习的目标和动力。如今我实现了梦想,而母亲确改变了说法,这种改变让我体会到了母爱的纯洁与伟大,同时也让我感到了自己的口拙,面对母亲对城市说法的改变,我却没有言词来劝说了,我不知道这种愧疚之心会持续到什么时候,真希望自己能尽快找到一个恰当的理由去说服母亲,让母亲也真正实现她美好的城市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