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岁的儿子总是对妈妈的成长充满了好奇,还私下里从外婆那里打听妈妈上的是什么样的大学。从电话里的语气听出儿子显然对妈妈上的大学不以为然,儿子踌躇满志地说“妈妈,我长大以后要上‘爱心改变命运’大学。”什么?“爱心改变命运”大学?还有这样的大学吗?我怎么不知道呀?
赶紧在网上一查,果然找到了,原来是湖南经视最近几年主办的一个帮助贫困学生的慈善公益活动。我一边一篇篇阅读那些感人的助学故事,一边汗颜自己对社会活动的冷漠无知,早已是泪流满面。潇湘大地洒满了爱心,寒门才子如愿实现了梦想,爱的火把代代相传。而我现在才从六岁的儿子那里得知“爱心改变命运”。想起96年那年家乡发洪水,美丽富饶的洞庭湖鱼米之乡呀万顷良田被摧残得颗粒无收,我和弟弟眼看就要大学毕业却不能去上学,我还清楚地记得学校领导给我打电话告诉我等我毕业后再交学费时,我们全家都哭了。“爱心改变命运”啊,多少农民重建家园,多少学子重返校园。然而十年过去了,爱的种子却没有在我这里发芽。
以前一直以为慈善和资助是有钱人的事情,爱心也已被社会上的一些不义之人及一些借此做秀扬名的伪君子所玷污和践踏。很多人和我一样对社会公益社会责任已经变得麻木和怀疑了。想起前不久在腾迅上看到的一则报道,是讲一对捡破烂的老人先后收养了五十几个孤儿,结果没有一个回来看他们的。当时我看到这则报道时非常痛苦和气愤,觉得世风日下,这年头好人没好报,恨不得将那五十几个没良没心没肝没肺的狗崽子都送到监狱里去反省。还看了一则报道说一个好心的歌手卧病在床,被他资助过的贫困学生不仅没人来看他还有学生家长不断来催学费。有的功成名就的竟然还不承认被资助过。我心里一堵欲哭无泪。
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一直思索和探索人生的价值的道德的力量却忘了反省自己,“知恩图报”“滴水之恩以涌泉相报”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古训却在我们这代人身上淹没。现在仔细思索这两句话却发现里面的内涵远不止我们所理解的那样简单。报答并不仅仅是报答那些施恩于我们的人而是要将这种精神这种爱心再传承下去,去帮助更多的需要帮助的人们。我的母校有恩于我,我的微薄力量却报答不了她,我们在生活中遇到过许许多多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也不一定有机会报答,但如果我们在可以帮助别人的时候却没有帮助的话,我们就是忘恩负义了。帮助是自发的,没有人去强迫你的。我毕业十年了,没有捐过一分钱,也没有参加过一次公益活动。居然也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安逸的生活。
现在想来没有钱不是理由,难道那对捡破烂的老人就有钱,怕受益人不知好歹更不是理由,帮助别人是为了回报吗?一把种子撒在田野,并不是所有的种子都能发芽长大,但田野却会因此而变绿,并收获更多的种子。爱心就是这样。我深深地愧疚,愧疚于自己的狭隘,我们没有人有资格质疑爱心的力量,我们也没有理由不尽自己对社会的责任。
比尔.盖茨到中国来哭了,不是因为看到了贫穷的人们,而是看到了可怜的慈善款。我看到“爱心改变命运”哭了不是因为那些动人的故事,而是看到了自己内心的狭隘与麻木。“爱心改变命运”活动在我儿子心目是一所大学,是呀,这是一所人人都应该去上的大学呀。真希望儿子长大的时候我能骄傲地对他说“妈妈也上过‘爱心改变命运’大学”。
尊敬的《读者》编者:
我是《澳洲感悟》《屋檐的水点点滴》《我的犹太同事》《我窗外的芦苇》《苦命鸟》的作者。感谢读者时代给了我这么好的机会。我一定会再接再接再厉,坚持不懈,一如既往地成为贵刊的忠实投稿者。我相信总有一天我总有一篇文章会出现在《读者》杂志上,那是我最大的梦想。
感谢你们的辛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