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钮文本
忽然想到
来源:读者时代 | 作者: 陈四益 | 发布时间: 2023-05-09 | 35649 次浏览 | 分享到:

 

       (一) 
  虽然告子的一句名言在二号“圣人”孟轲先生的书中引用过:“食、色,性也。”经书里也有“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话,但这只是说了一切动物的本能,并没有揭示人之为人的特质。猫狗也要饮食,猫狗也有男女——我们称之为公母或雄雌。如果仅以食、色为性,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还有多少呢?以身体写作者,视人为猫狗。 
  (二) 
  佛家讲“五蕴”:色、受、想、行、识。色,是身;受、想、行、识,是心。照顾到人的身心即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说得比较完全。但它以为这都是“苦”,要摆脱,干净到“五蕴皆空”。倘若真个“五蕴皆空”,或许可以成“佛”,但决不能成人。 
  (三) 
  人能够同时拥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实在是一种幸运。可惜,并非人人都能珍惜,往往偏于前者而怠慢了后者。 
  (四) 
  物质生活的欲望太强烈,会荒废了精神生活。一个人如此,一座城市如此,一个国家也如此。没有精神生活的世界,可以是喧嚣的、浓烈的,但不会是理智的、久远的。一个人如此,一座城市如此,一个国家也如此。没有理智与久远,喧嚣、浓烈转瞬即逝,此所谓瞬息繁华。 
  (五) 
  色欲不就是情爱,买唱不就是知音。绝色、佳音,只有懂得,才能尊重,只有尊重,才能欣赏。欣赏是一种精神活动。伯牙琴,子期听。有了这样的精神互动,才有高山流水的故事传颂千古。杜丽娘、柳梦梅,两情相悦,生可以死,死可以生。有了这样的精神互动,才有传唱至今的《牡丹亭》。 
  (六) 
  书籍真是人类的一大发明。书是人类精神生活的记录。有了书,我们才知道过去、现在的人们,想过些什么、正在想什么。说书籍是精神食粮,大体是对的。说大体,是因为这些精神生活的记录,未必都可以当作“食粮”。或许,说它们是今人精神活动的原料更为贴切。没有这些原料,无法生产出精致的精神产品。 
  (七) 
  神农尝百草,才知道百草的性味。精神活动,也是如此。“五四”那一代人,打破了思想禁锢,遍尝了中外思想的性味,这才出现了思想界群星灿烂的局面。在精神生活中横加干预、设置禁区,看似安全,其实危险,它会降低民族的精神体质,使精神园地凋零。 
  (八) 
  我们激赏春秋战国时代思想界异彩纷呈、百家争鸣,并不担心它的混乱,因为它离我们遥远,含英咀华,听任我们吸收与剔除。我们担心今天不同学说与观点的存在,只是表明还不善于汲取各种思想中的养分。一个无力辨别、吸收各种思想精华的民族,不可能是一个强壮的民族。 
  (九) 
  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读书是重要的一环。读了,还要想。不然,就是白读。想它是否真有道理,想它是否还有疏漏,想它有无谬误、有无不周。书上的道理并不都对,尽信书不如无书。头号圣人孔丘先生说过不少昏话,也说过不少聪明的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一句很聪明的话。养成思考的习惯,培养思考的能力,是自立为人的基本条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