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传媒曾红:一个爱“较真”的图书编辑
来源:读者传媒 | 作者:读者传媒 | 发布时间: 2024-07-11 | 21413 次浏览 | 分享到:

曾红在编校图书 记者 李少鹏 摄

  

  7月的兰州艳阳高照,早高峰的车流与行人交织在一起,颇为壮观。8点半,曾红来到办公室打扫好卫生,大约半小时后,她要与约好的一位作家会面,敲定拟出版图书的文字、插图等细节。

  

  “这张图片肯定不行,不能说您在网络上见过类似图片,它就一定能放在书中。”面对作家对书中配图的意见,曾红一边毫不犹豫地拒绝,一边详细作出解释。作家的脸上露出一丝不悦:“曾老师,您也太较真了!”

  

  爱“较真”的曾红今年35岁,2010年在大学期间光荣入党,2016年入职读者传媒后,便成为公司旗下敦煌文艺出版社的一名图书编辑。这位党龄比工龄还长的“小编”深知,尽管插图有时只是书籍的“点缀”,但一定要坚持从价值观导向、版权合规等维度出发,让插图为书籍“锦上添花”。

  

  对于别人说自己爱“较真”这件事,曾红并不反感。“编辑工作本身略显枯燥,但容不得半点差错,要对作者负责,更重要的是要考虑读者的感受,不能让一些不必要的错误影响读者的阅读感受。”常年与文字打交道的曾红十分严谨,每当伏在案头整理图书时,她都会潜下心来与作者“共情”,也正是这份对文字的执着,让她在“咬文嚼字”这件事上格外认真。

  

  在外行人看来,编辑工作似乎就是校对文字,给人“找错误”,并无太多难度,实则不然,一篇好文章离不开幕后编辑的妙笔点睛。在曾红的编辑生涯中,《甘陕老艺人口述秦腔曲目孤本辑录》令其难忘。

  

  “这本书2016年申请立项,2018年底出版发行,可以说把头发都熬白了。”说起《甘陕老艺人口述秦腔曲目孤本辑录》的编辑工作,曾红还记忆犹新,由于书中所记载的曲目都是老艺人们口口相传而来,加之有多处地方方言,给当时的编辑工作带来很大挑战。作为该书的责任编辑,曾红与同事前后共编校八遍,最终完成出版。

  

  曾红告诉记者,这本书文化价值很高,最为重要的是有助于秦腔这门独属西北的戏曲艺术发扬传承,让优秀传统文化被更多人所知。功夫不负有心人,《甘陕老艺人口述秦腔曲目孤本辑录》最终荣获第二十一届北方优秀文艺图书二等奖。

  

  曾红在读者传媒得到快速成长,近年来策划、实施了一些有一定行业影响力的出版项目,并多次荣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其中,她策划的《斯坦因敦煌考古档案研究》一书入选2019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获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第十三届甘肃省优秀图书一等奖、第二十二届北方优秀文艺图书一等奖。

  

  在编辑行业有一句流行语:“为他人作嫁衣裳”, 因为作者是主角,读者是观众,编辑是幕后工作者。从向作者约稿到倾听读者心声,从美术设计到排版校对,从审读打样到发行,每个环节都在考验编辑的耐力和责任心。

  

  在幕后虽没有舞台的聚光灯,却不影响曾红的工作热情。曾红告诉记者,她的满足感不仅来自文字稿变成装帧精美的图书,还来自与作者共同感受这种美好的变化。同时,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曾红深知肩负的使命,期望忘掉自我,默默耕耘。正是这份忘我精神和对本职工作的尽心尽责,今年6月,曾红被甘肃省委直属机关工委授予“省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 称号。

  

  近年来,读者传媒充分发挥“读者”品牌优势,创新方式营造阅读氛围,培养阅读习惯,全面参与、有效推进书香社会建设。作为一名一线编辑,曾红还致力于古籍、文物数字化与全民阅读推广的研究与出版工作。在她看来,随着科技不断进步,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发生了改变,新媒体的不断崛起,为读者创造了多元化的阅读方式。

  

  虽然纸质版图书出版业受到新媒体的一定冲击,但曾红认为好的文章和书籍对人们在思想和心灵上的触动是不会改变的。“我默默浇灌,静待花开,为作者感到喜悦,美作者之美,乐读者之乐。”曾红笑着说。

  

  来源 | 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