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去了趟哈尔滨,遇到一件很伤感的事情。
那是在返程的火车上,列车从哈尔滨开往汉口,我们上车后很快找到了位置。刚坐下,上来一对带着两小孩的夫妇,大点儿的孩子可能有十一二岁,小的约摸有七八岁,听口音像是川渝一带的,他们很小心地对着座位号,发现就是我们对面,那名男子让她们先坐下,自己把几大袋子的行李各处塞好,都安排妥当了,他摸摸小儿子的头,叮嘱了几句,就下车了。那俩孩子可能不经常乘火车,开始还挺兴奋,可过了会儿,那个靠窗的弟弟见父亲一直站在车外,定定地看着他们,不舍离去,就叭嗒叭嗒地伤心地哭了。那位男子隔着窗玻璃,看到儿子的眼泪,转身离去。这时,中年妇女也不停地用黝黑黝黑的粗糙的手去抹孩子不断涌出的泪水,还不时地偷偷地用衣角擦自己忍不住滴下的泪珠儿。坐在最外面的哥哥则紧紧地抱住母亲,头深埋在她的背后。。。几分钟后那名男子再次来到窗外,湿湿的眼睛眨巴眨巴的,看到这般样子,又背过脸走到一旁去了。男子的表情使气氛更加凝重,周围的人都沉默不语。那场景不忍卒目、催人泪下!后来通过交谈得知,她们来自湖北十堰,做为一家支柱的丈夫在哈尔滨打工挣钱,帮人家修建雕塑亭台之类,还算是个小小的包工头。趁着孩子暑假,妈妈把他们带过来全家团聚团聚,平时都是放在乡下年迈的奶奶那里。如今快开学了,他们又得把孩子送回老家上学。
在外出务工人口居多的中部地区的农村,这种生离的凄苦景象是很常见的。站台上、公路旁、村口。。。,比比皆是。去农村看看,一般都是一两位老人领着好几个小孩生活。那名男子尚且是个小头头,挣的钱可能多些,全家还可以在一年内团圆两次,其他的千千万万的更底层的打工者又如何呢?遭白眼、歧视已是家常便饭,被打、拖欠工资仍旧层出不穷,面对这些他们又能如何呢? 也许很多人都不会去想,没有他们的背井离乡,那一座座高楼大厦只能永远位于图纸之上;没有他们的生离死别,那不断崛起的城市只能永远处于计划当中。他们才是城市繁华背后真正的创造者,社会发展背后的辛勤堆积者。
回到家中心里无法平静,一路上遇到的东西,有的感触虽然颇多,但唯有当时之景最拨人心弦,久久难以忘怀。
向所有的打工者致敬!道声“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