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沈宏非如评介饭局:“中国的饭局名目很多,有商务的联谊的死人的生孩子的,每种饭局都有其功能,并且各地之间差异很大。”

  

  初来北京工作的陈磊说:“广州、上海、北京的饭局各有特色。上海人请客吃饭,属于朋友联谊的较多,不像北京人,凡是在大馆子吃饭的,都像在做背后交易。而在广州,因为比较崇尚个人努力,办事的饭局就较少。”

  

  在辽源市公安局工作的刘助则豪爽地说:“在俺们东北,上来先喝酒,饭局好不好那要看酒好不好,喝多了、喝醉了那才是最佳境界,而且都是白酒。”

  

  安排一个饭局,必定先要想好邀请的人选,被邀请者也都很关心你还邀请了谁,估计自己在邀请者心中的位置。其中有没有和自己有过节儿的,有没有和自己很投缘的,以决定去或不去,而这些事情,几乎都是在一瞬间就考虑完成的。

  

  “饭局在中国人的交往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中国的公、私观念不像西方人那样清楚。西方人如果在办事过程中相互欣赏,也会约对方吃饭,但对于他们,吃饭只是办事的成果;而在中国,吃饭却是办事的工具。”零点调查公司董事长袁岳分析说。

  

  同时,袁岳也注意到,将饭局作为商品时,处于较低阶层的请客者因购买力的局限,往往会采用低成本的社交,所以,他们的社交饭局的档次也很低。处于较高层次的被请者因为经常参加各类饭局,因而更加关心饭局的特色,而非档次。

  

  饭局作为一种工具,必然有一些一般工具所具有的共性及使用规则,并且不同的饭局规则也是不尽相同的。

  

  比如,老同学之间的聚会,一般男人是不能带着现任女朋友去赴会的;同行业之间的饭局上,是不能谈论自己单位或询问别人单位的内部机密的;企业之间谈判的饭局上,是不能带着自己的家人或者朋友去赴宴的......

  

  南京一家饭店的老板沈加林笑着说:“决定饭局的档次不是请客者的阶层,而是所要托付之事的轻重。越重要的事情,饭局档次也就越高;而非功利性的朋友聚餐,反而会选择小馆子,更加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