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博学而多才”,我在此却想说的是“博学未必多才”!诚然,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条件下,教师可以用其来教育学生,家长可以用其来教育子女,领导可以用其来教育员工,但放置于今时今刻来理解,其实学问与才能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东西。“博”只是知识在量的方面的积累,而“才能”却是知识在质的方面的飞跃。博学如果没有达到融会贯通的地步,没有相应的创造性的思维,没有独立性、积极性、主动性,没有敏锐的洞察是非曲折的能力,就不可能多才,因为从始终根本就没有发生质变。所以,学不能只求多,学必须要学得灵活机动,才能多才;学得死板机械,何从谈及多才呢?

  

  现今的教育方式正慢慢的由以前的“填鸭式”、“灌输式”发生转化,这谁都知道。国家一再强调不准学校在假期间以任何名义让学生补课,但有些学校却视制度而不见,难道以这样的方式学生们就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吗?短短的一两个月时间,就可以将学生们平时落下的知识装进脑海中吗?许多的事实证明,这样的方式未必都有效。

  

  那些学校及教师们何不将那些办班的精力多用在课堂上一些呢?俗话说“寓教于乐”,聪明的人是不会汇入上面那种“大潮”的。巴尔扎克曾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地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就问个为什么”。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学而无问,是不可能的;学而不问,学生的知识就会停留在表面,认识肤浅。在课堂上,尤其是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充分挖掘学生们问的潜力,通过讨论研究的方式解决问题,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们不但学到了知识,还增强了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减轻了大家的课后负担,学习效率提高了,自然就能成才。而那些家长利用孩子们的休息时间让他们补语文、补化学的博学心态才会降下温来。   

  

  其实,这对孩子的成长未必是有好处的,过度紧张的学习只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学习的最终效果也是不会让人感到乐观的。河南安阳师范学院历史系教师李桂枝的儿子苏悠然,就是一个反向的例证。他的学习成绩好,他的体育成绩棒,不是靠妈妈给他补这补那得来的,而是靠自己赚取的。

  

  顺应孩子的心理,响应他们的爱好情趣,支持他们的有益行动,减轻他们的学习压力,这样,他们才能健康快乐的学习,才能坚强勇敢的成长,才能成为适应社会的强者。现如今的优秀学生,要不学习很棒,要不文体擅长,而综合容纳吸收的毕竟不多,不失为社会的另一项悲哀。

  

  有钱的人未必能造福,能积德;同样,博学的人未必是多才。怎样才能摆脱这种不健康的社会状态呢?只有大家共同行动起来,努力为孩子创造一种使其成长的氛围,希望若干年后,上面提到的小悠然这种人不再是社会的少数,而成为了社会的主体。